
在带领班级幼儿去户外活动时,我时常遇见那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小女孩。她大约可以进入豆豆班或幼儿班的年龄,每次相遇,她那毫无保留的笑容,如阳光般温暖人心。陪伴她的帮佣眼中满溢着温柔,互动间流淌着真挚的关爱。
这个小女孩的笑容背后,隐藏着一个我们必须直面的教育议题:我们应当如何为她和类似的特需儿童,构建一个更为完善、持久的支持体系?我的导师曾提及:现有一些机构能够帮助轻微特需人士,通过手工训练获得一定经济回报。但这引发我更深的忧虑——对于那些需求更为复杂的特需儿童,社会是否提供足够的学习与发展空间?是否存在能够陪伴他们整个生命历程的教育机构?
从学前教育专业视角看,苏联心理学家维戈茨基(Lev Vygotsky)的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强调,每个儿童都有在适当支持下实现潜能的可能性。对于特需儿童而言,这种支持不应仅限于学龄前阶段,而应贯穿一生。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(Urie Bronfenbrenner)的生态系统理论进一步揭示,个体发展受到微观、中间、外层、宏观及时间系统的综合影响。这意味着特需儿童的成长质量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构建一个多层次、全周期的支持网络。
观察新加坡现状,尽管已有一些支持特需者的举措,但整体而言,针对中重度特需儿童的服务体系仍显碎片化。特别是从学校教育过渡到成年生活的阶段,常常出现支持断层。许多特需青年离开学校后,面临技能退化、社交孤立、家庭负担加重等问题。
借鉴国际经验,我认为构建特需儿童终身支持体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:
一、建立衔接紧密的发展通道。从早期干预开始,为每个特需儿童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,并确保计划能延续到学龄期、青少年期和成年期。这意味着须要打破机构间的壁垒,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衔接。
二、发展多元化的学习场域。除了传统的特殊学校,应大力发展融合教育、社区工作坊和职业培训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空间。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,设计差异化课程,形成从生活技能到职业能力的完整阶梯。
三、创新支持模式。可以考虑建立特需者终身学习中心,整合教育、医疗、社工等资源,提供认知训练、社交技能到职业准备的全方位服务。引入辅助技术、环境改造等,最大限度开发特需者的潜能。
四、培育支持性社区环境。通过公众教育消除对特需者的偏见,鼓励社区成员参与志愿服务,创建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。正如那个小女孩与帮佣之间的温暖互动所展示的,充满关爱的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。同时,加强特需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,提升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能力,确保每位特需儿童获得优质服务。
回望那个唐氏综合征女孩纯真的笑脸,我更加坚信:每个生命都有独特价值与尊严。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,我们的责任不仅是给予特需儿童短暂的关爱,更是要为他们构建一个能够支持终身发展的生态系统。只有当每个特需儿童都能在生命各阶段,获得适当的教育与支持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包容,让每一张纯真的笑脸都能在未来继续绽放。
这不仅是专业使命,更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。在构建包容社会的征程中,每一个生命都不应被落下,每一种笑容都值得被珍视。
作者是幼儿园华文教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