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陆路交通管理局虽已推出多项措施以稳定拥车证价格,但价格持续攀升已成常态,中小型与豪华车的拥车证价格突破10万元的现象屡见不鲜。现行“价高者得”的投标制度,虽是分配稀缺资源的高效机制,却也令不少中等收入家庭望车兴叹;高收入家庭一户多车的现象,则加剧前者的相对剥夺感。
拥车证价格居高不下,根本原因在于供不应求。自1990年政府实施拥车证制度以来,车辆年净增长率由最初的3%逐步下调。自2018年起,政府更确立汽车与电单车“零增长”目标,拥车证配额完全取决于报销车辆的数量。
由于各时期报销车辆数量波动,拥车证供应与投标价格亦随之剧烈起伏。陆交局已陆续调整配额计算方式,并尝试依据未来报销趋势,提前发放拥车证。然而,在零增长的大框架下,供应端的调节仅能发挥短期抑制作用。价格屡创新高,反映出市场对车辆的刚性需求。陆交局呼吁车商与购车者审慎投标,亦透露出对价格走势及商家促销行为的担忧。
在关注供应端之余,相关机构亦应正视需求端的结构性问题。尽管拥车证“一证难求”,交通部代部长萧振祥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多车家庭的数量并不在少数。
截至今年9月底,拥有至少一部车的组屋家庭达27万4000户,非组屋家庭(包括共管公寓与有地住宅)则为20万零7000户;拥有至少两部车的组屋与非组屋家庭,分别为2万户与4万6000户;而拥有至少三部车的组屋与非组屋家庭,则分别为2000户与9000户。
根据2024年统计,组屋居民家庭总数为113万户,非组屋家庭为32万7000户。虽然多车家庭占比不高,但1万1000户家庭拥有至少三部车,与那些因价格高企而无法圆拥车梦的国人,形成鲜明对比。
萧振祥是在回应先驱区国会议员郑德源的质询时,公布上述数据。郑德源表示,提问源自一名居民的建议,反映一般人对拥车与财富挂钩的预设,而萧振祥的回答也证实这一点。
在收入差距与贫富鸿沟日益扩大的社会背景下,拥车证稀缺与多车家庭的反差,使分配机制的社会公平性问题浮出水面。豪宅车库名车列队、跑车深夜扰民,以及媒体对洗钱团伙豪购名车的报道,都会加剧民众的不满情绪。
目前,新加坡汽车税制采取累进式结构,按车型大小征收额外注册费。有建议指出,政府可借鉴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措施,对购买第二尤其是第三部汽车的家庭及外国买家,征收累进式拥车证印花税,并提高路税。
另一方面,现行拥车证统一价格竞标机制,亦可能在哄抬氛围下推高价格。在机制下,所有中标者都支付最终成交价,而非各自高于成交价的投标价。有建议主张改采“标多少,付多少”的制度,让有能力者审慎投标,减少推高成交价的动力。
政府设计拥车证制度的初衷,是要确保拥车证配额的公平分配,尤其是尽量满足中等收入阶层的拥车期望。因此,拥车证根据车辆的引擎容量分组投标,避免中等收入买家被边缘化。但随着各组价格持续上涨,中等阶层买家受到的冲击最大。高收入家庭拥有多部车辆,以及中等收入阶层望车兴叹的反差,不利社会和谐。因此,拥车证的分配机制,有必要进一步完善,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求取更好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