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消费增速连续四个月放缓之际,年度最大网购节“双11”交易额战报再次难产。中国媒体对“双11”的关注也从销售数据,转向围绕“回归理性消费”“电商平台提质转型”等讨论。
长达一个多月的“双11”购物节星期三(11月11日)落下帷幕。不过,今年在11月11日24时过后,第一时间发布战报的电商平台仅京东一家。
京东星期四(12日)零时公布,今年“双11”京东交易额再创新高,下单用户数增长40%,订单量增长近60%。
在京东的传统优势品类电子产品方面,手机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四倍;人工智能(AI)平板和大屏AI手机,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200%和150%。海外市场方面,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地,成交额与订单量均实现同比超100%增长。
尽管披露订单量增速,但京东未公布商品交易总额(Gross Merchandise Value,简称GMV),这也是中国电商平台连续第四年不披露GMV数据。
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平台淘宝和天猫,今年将“双11”促销期延长至11月14日,暂未公布截至11日的销售数据。其他主要电商平台拼多多、抖音电商,以及今年新入局的小红书电商等,也未披露截至11日的销售数据。
不过,数据分析机构易观分析星期四的一份报告指出,包括淘宝天猫、京东、拼多多、抖音、快手在内,今年“双11”全周期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0%。
根据数据机构星图数据的统计,去年中国“双11”累计销售额达1.44万亿元人民币,约占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1.07%。
对于今年“双11”的表现,每日经济新闻星期四发文称,“双11”走入第17年,早已褪去“狂热与躁动”,转向理性消费的主基调;《人民日报》则结合今年官方的“反内卷”举措,发评论称平台要获得资本青睐,应从“量的扩展”转向“质的提升”。
学者:中国电商平台今年更重视消费结构优化
中国经济学者盘和林接受《联合早报》采访时说,中国10月通胀率有所改善,一方面是由于国庆和中秋长假,另一方面是因为“双11”购物节。“双11与通胀率回暖同步,说明今年商家没有单纯靠降价来获得消费者。”
盘和林指出,中国电商平台今年更重视消费结构优化,而不是消费规模,也逐步弱化了内卷竞争的烈度,显示今年的“双11”促销“比往年质量更高”。
官方数据显示,10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0.2%,结束连续两个月的同比负增长,但仍处于低位,且远低于官方设定的2%通胀目标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,自5月以来同比增速逐渐放缓,9月降至3%。
日本创价大学教授林大伟受访时指出,今年中国商家依旧延续折扣促销和直播带货等形式,但消费者整体趋于理性;这既与中国国内消费者信心缺乏、倾向增加储蓄有关,也与国内外环境有关。
他说:“中国经济降温也与全球经济特征相呼应,全球经济正持续受到贸易战和多重危机(polycrises)的冲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