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婧:又有新招救楼市?

几年前一直找机会在上海置业的“沪漂”朋友,在房价一跌再跌后,反而不再提买房的事了。

最近听说政府又要出新招“稳楼市”,忍不住问朋友是否打算进场。对方回答:再等等吧,之前看好的小区,现在租金都降了三成,可能过一阵更便宜呢?

彭博社本周引述消息人士披露,由于担心房地产行业继续下行将影响金融系统稳定,北京正考虑采取新措施来提振低迷的楼市。官方可能出台的措施,包括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向新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补贴、提高抵押贷款借款人的所得税退税减免,以及降低房屋交易成本等。

知情人士说,上述计划从第三季就开始讨论,因为当时楼市行情下跌幅度加大。但部分业内人士认为,新一轮措施早该推出,因为上一轮刺激措施的效果比预期消退得更快。

去年9月24日,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包括降准、降息、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和房贷首付比率等一揽子货币政策,目标指向稳增长、稳楼市、稳股市。

这轮被称为“924”新政的宏观调控措施出台一年后,中国经济前三季累计增长5.2%,预计实现5%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;中国股市今年来回升近20%,上证指数一度重回4000点高地。唯有楼市,至今还是“扶不起的阿斗”。

“924”新政推出初期,楼市的确回暖过。今年首两个月,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收窄0.8个百分点至9.8%;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7.8个百分点至5.1%,销售额降幅收窄14.5个百分点至2.6%。但好景不长,进入第二季,楼市各项指标再度下跌,且跌幅持续扩大。

俗称“金九银十”的9月和10月,本是传统楼市销售旺季,但由于缺乏有效刺激措施,叠加去年较高的基数效应,今年“金九银十”格外冷飕飕。9月房地产投资同比滑落21.2%,新房销售额同比下挫11.8%;这两个指标在10月跌幅分别扩大至23.1%和24.1%。

除了投资和销售数据,今年来种种行业现象也显示,中国楼市仍处于寒冬之中。

据中国媒体统计,6月来超过20家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发生变动,相当于平均每周都有房企“一把手”换人,上市房企董事长也全面降薪。

上市12年的大悦城地产,本周通过私有化决议案,将于11月27日从港交所退市。据媒体统计,过去四年间已有超过30家房企排队退市。

就连有国资背景的房地产巨头万科集团,也在艰难求存。今年前三季度,万科营收同比下降26.61%,净亏损同比扩大56%至280.2亿元人民币。

持续四年的低迷楼市,令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债台高筑,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,对各行各业的冲击日渐明显。眼看楼市螺旋式下行再度加剧,为什么北京至今没有出手干预?

对此,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师陆挺提出三种可能,包括决策层担心加码刺激可能导致股市过热、看好股市繁荣有望提振经济增长,以及高层此前将重心放在制定“十五五”(2026年至2030年)规划上。

虽然迟到总好过不到,但姗姗来迟的刺激措施,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提振楼市?

在此之前,北京、上海和深圳这三大一线城市8月以来相继放宽限购措施,全面取消非核心区限购。但“挤牙膏”式的渐进式调整,不仅没有扭转市场预期,反而强化了潜在买家的观望情绪。

文章开头提到的沪漂朋友,就一直在等待房价触底,生怕进场太早“买亏了”。一些更年轻的中国朋友,则因为经济前景不明朗,担心过早被房贷绑定会加重经济负担,索性不考虑近期买房。

对经济的悲观预期降低了居民购房意愿,住房需求不足抑制了楼市投资,由此带来的土地收入减少又制约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,进而影响经济增长、就业行情。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,需要更强而有针对性的措施。

此前曾有学者提议,应完全放开一线城市限购,由中央主导商品房收储。目前披露的新一轮救市政策,和市场预期仍有一定差距,恐怕收效仍不理想。加上今年只剩最后一个月,要在年内“稳楼市”并不现实。

换个角度想,或许高层着眼的并不是今年,而是更长远的五年。新出炉的五年规划中,对房地产市场的表述从五年前的“平稳健康发展”转向“构建发展新模式”。这个新模式的目标,相信是降低房地产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,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。

无论是在短期还是中长期,稳定楼市对于中国经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。当住房不再被视为能够保值的投资工具,如何为市场寻得新的供需平衡,是新一轮乃至未来几轮救市行动的关键。

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,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!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,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。